年初,教育部發佈消息說,2014年高校畢業生規模為727萬人。此後,最難就業季的話題日益引人關註。
  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中青輿情監測室對網民觀點進行了分析。從抽樣的2000條數據中發現,超過三成的網民認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心態不正確是造成“就業難”的主要因素。
  還有哪些因素造成就業難,網民觀點分佈如下:認為就業難凸顯當前社會部分制度不合理的占28.1%;認為大學盲目擴招加重就業壓力的占24.9%;認為延遲退休政策不利於大量畢業生就業的占19.3%;認為當前的教育機制培養不出社會需要人才的占10.6%。
  “不願放下身段”、“動手能力太差卻心比天高”、“願意到機關事業單位,不願到中小企業”、“願意到大城市,不願到基層”、“想當白領,不願當藍領”等是網民對當今大學生就業心態的歸納總結。
  從數字上看,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走到了大眾化的階段。教育部的數據顯示,1978年,中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只有1.55%,但到了2011年,這個數字達到26.9%。而國際上通常認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時屬於精英教育階段,15%~50%為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
  高等教育大眾化意味著精英化就業的瓦解,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將沒有可能如剛恢復高考時的畢業生那樣備受市場青睞,“機關、企事業單位搶著要”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然而,在網友看來,我們的大學生顯然還沒有徹底從精英的雲端醒過來。
  署名為“許_諾555”的微博很有代表性,這位網友就認為,其實這(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錯誤的觀念,不是大學生就業難,而是擇業難。大學生如果願意放下身段,沒有找不到工作的。
  當然,就業難並不能完全歸咎到大學生自身上。教育培養機制、社會外部環境同樣都實實在在地影響大學生的就業。
  如果對上述網友觀點進一步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可以分為三部分。一部分是畢業生自身因素,即高校畢業生心態不正確;一部分是高校培養因素,也就是大學盲目擴招、教育機制沒有培養出社會需要的人才;還有一部分是社會外部因素,即社會部分不合理的制度、延遲退休政策。
  一定的代表性。這位網友評論,一方面是就業難,一方面是用工荒,這種現象的發生表明社會勞動收益分配不合理。社會並沒有多勞多得,勞動強度、工作時間等和收入分配不平衡。這也是多數大學生擠破頭考公務員的原因。
  是該抱怨社會環境還是應該改變自己?署名“楊路明”的微博給出了方向:畢業生是比較多,但很多中小企業的需求量並不低,學生們卻只願意去政府、事業單位,參加過獨木橋的競爭。一些高校的畢業生,特別是本科畢業生還是需要提高認識。
  也許,當社會外部條件中的不合理不公平因素再減少一些,大學生的就業心態再平和一些,高校的教育能更適應社會的需求,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就會不再成為難題。要做到這一點,看起來還需要相當的路要走。
  就在社會各界都在為即將走出校門的727萬大學生擔心的時候,中青輿情監測室發現,大學生們似乎還不太關註這樣的新聞。抽取的2000條數據中,“為自己的就業表示擔憂”的僅占8.7%。  (原標題:高等教育大眾化瓦解精英化就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kfauvlk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